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篇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活教育”主张,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和的产物。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篇 【热点话题】

  一、“活教育”的实质

  (一)活教育思想的来源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①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二)什么是活教育

  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简单的说,活教育就是于“死教育”对立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要教育好儿童,要使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须要懂儿童心理。引用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现在教育的情形是的两句警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就把它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二、活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但他人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条件是:一是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担当社会和国家的重任。他说:“在外国把身体健康看的很重,像美国更把健康列为学校七大目标训练的第一项,这是何等看重身体的健全。”他要求国人向外国人学习,提高身体素质,摘掉“病夫”的帽子,以承担现代中国艰巨的事业;二是要有建设的能力。他认为,现代中国急需一批努力建设事业的人,应当从对学校的学生培养开始。他说:“就学校来说,学生在学校里应当训练他们从事种种建设工作,大一点的为开辟校园、农场,设立工厂、图书馆;小一点的,修筑道路,整理桌椅,粉刷墙壁,布置环境,学校里面一切东西一有损破,就要学生自己去修好,一有缺点,就要学生自己去补救。过去学生建设能力往往太薄弱,现在我们要把它培养起来,以适应国家的需要。”三是要有创造能力。他认为国民的创造能力对国家的发达是很重要的,他说:“时至今日,我们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的能力。”他列举了苏联、英国等国家重视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实例,要求在我国的教育中对儿童的创造能力加以适当的训练;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是对我们中国人做事态度的极大讽刺。中国社会的落后,缺乏合作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谈做人,做现代人,首先要培养这种合作的精神;五是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儿童应该知道为人民大众服务,应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生存为己任。

  (二)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3]他说,活教育的教学应“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作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换一句话说,就是注重直接的经验。”他说,“这种直接的经验就是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他认为儿童形成直接经验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形成的过程。他说:“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启发他们这种自动研究的精神。”③他举了一个小朋友自己制作炮竹的例子,来说明自动研究的精神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地宝贵。他所说的自动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他的活教育目的论中所提到的创造能力。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三、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观方面的启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做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儿童观方面的启示

  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师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将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就一定可以改善我国幼儿教育中依然存在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

  让儿童在“做中学”。“活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身心,“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课程内容要相互关联。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编排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孩子的记忆和理解。

  富于弹性的课程。儿童生活环境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强求一致,要适应各地自然、社会等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强调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联系,注重“家园合作”。

  探索、创造、想像、合作:孩子从奥尔夫音乐中收获到的

  这是个“奇怪”的音乐课堂,老师不再端坐在钢琴凳上,孩子们跳舞、唱歌、表演他们自己作品,用他们充满活力的感官琢磨着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所带来的新奇的体验。这里每一个人都投身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人本化:人类声带成熟期在7~9岁,6岁以前,唱不准是正常的。6岁前的孩子声带很嫩,非要他一板一眼地唱,有可能会把声带唱坏;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肌肉最灵活,听觉最灵敏,不让他动,不让他听,整天只让他唱,就等于压着他的长,拽着他的短。

  即兴:传统教学比较多是老师教给孩子,而在奥尔夫音乐课堂,孩子们在互动,分小组去创造、去表演。

  综合:奥尔夫音乐的特点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综合的艺术。

  了解蒙台梭利,了解蒙氏教育精髓

  “蒙班”在国内的幼儿园中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那套独特的玩教具,除了混龄编班,“蒙班”还有哪些特色?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年代,什么样的“蒙班”才真正地坚持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发现“童年的秘密”。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由于儿童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因此,成人只能帮助儿童发展,却不能代替儿童的发展。

  强调“有准备的环境”。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学。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教师是“导师”。

  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不设课程表。

  混龄教学。

  丰富的教材,即教具。

  排除奖惩制度。

  教学成果的显现。教学成果会以爆发的力量呈现出来,会在某一时期突然显现儿童内在心智的成长。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

  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即五指活动),(1)儿童健康(包括伙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2)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谈话和社会政治常识),(3)儿童科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和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4)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他主张课程应事先拟定,但可临时加以变更。课程编制的结构应以整个教学为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安排也应是整个的,互相联接的,并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之间互相连接发生关系,整个地进行教学。后来将这种课程编制结构称为“单元教学”。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一、“活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1]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2]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3]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新人,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放眼世界的情怀,[4]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时代性。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5]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6]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陈鹤琴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明确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7]“活教育”方法论的宗旨是反对封闭教育,强调实践教育,体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具有创新性。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教学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O.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陈鹤琴把以上教学原则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8]强调了活的教学法,体现了科学性、灵活性、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民主性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与意义。

  二、“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活教育”理论独特的教育见解和鲜活的理念可以指导幼儿园深化教改

  1.在教育目的上,“活教育”理论蕴含了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念。陈鹤琴的“做人教育”是“活教育”目的论的宗旨,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儿童做人”是相一致的,与当今幼儿园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所提出的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是相吻合的。幼儿个体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与其将来学会做人而必须具备的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活教育”目的论的“做人教育”是当今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2.在课程内容上,“活教育”理论蕴含了整合教育、主题教育、开放教育、渗透教育的新理念。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课程论中的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教学观、活学习观是我国幼教深化教改和树立新教育理念的源头。首先,陈鹤琴主张构建的“五指活动”与我国幼儿园实行的“五大领域”课程有相吻合之处。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是“活教育”课程论的核心,所强调的大自然、大社会课程观体现了整合化、本土化、生活化、幼儿化、现代化的特点,是当今幼儿园课程观所提倡和追求的理念。这一理论体现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社会教育观与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倡的生活化、社会化、幼儿化、环境化、主题化、整合化、渗透化的课程理念也不谋而合,是指导我国幼儿园课改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其次,陈鹤琴提倡的“整个教学法”体现了“活教育”反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9]突出了整合教学、游戏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灵活教学的理念,与当今幼儿园所提倡的整合教育、主题教育、区域教育、开放教育的理念异曲同工。

  3.在教与学的问题上,“活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共同学习模式。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注重从幼儿兴趣出发、尊重幼儿的需要,重视教与学的互助和互动。所提倡的“共同学习模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幼互动模式,教师与幼儿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10]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凸显了开放教育、活动教育、创新教育、园本教研、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够指导我们对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活教育”理论鲜明的科学精神为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重视科学实验的精神,是陈鹤琴研究教育的态度,是“活教育”理沦的法宝。这种科学实验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当前幼儿园不断开展着各种各样的教科研活动,特别是园本教研正以一种制度和新的教科研模式走进幼儿园。有效开展园本教研需要科学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方法。从“活教育”理论鲜明的科学精神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种研究的力量、态度和行为。这种研究的力量、态度和行为凝聚着鲜明的科学精神,体现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精神及其教育教学实验中。

  (三)“活教育”理论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活教育”理论注重心理学的基础,其理论体系是构建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并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活教育”理论反对儿童教育的成人化倾向,主张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到教育教学儿童化和游戏化。陈鹤琴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认为“要顾到儿童心理发展与能力,不要根据成人的经验,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茫然不知所以地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11]这一观点对幼儿园教育成人化、小学化的教学倾向给予了抨击,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的发展规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避免成人化、小学化教学,突出幼儿化、游戏化、生活化、园本化的教学特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