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文章 【党团范文】

作者:故事兔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若吧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扶贫攻坚文章,供大家参考选择。

  扶贫攻坚文章

  脱贫攻坚 书写伟大传奇

扶贫攻坚文章 【党团范文】

  7亿多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1.7%

  6年来,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

  这几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桥炉村的明天军忙着把谷子晾好装进粮仓。刚脱了贫,他的劲头一点儿也没减,又是种菜又是养殖:“摘帽还不摘政策,当然得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河南省正阳县王大塘村,花生丰收的喜悦还挂在村民脸上,这不,村里又迎来了一件喜事——扶贫车间建成了!小花生上了生产线,一下身价倍增,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中国大地,这样的生动故事不断上演,汇成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党的十八大以来,6年累计减贫8239万人,交出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单……

  “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铿锵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触手可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将迎来新的历史性跨越。

  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实现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彭夏英家里,一拨拨游客纷至沓来。“多亏了好政策,让咱从‘熬日子’变成‘奔日子’!”炒得一手好菜,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彭夏英家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刚度过脱贫后的第一个国庆节,陕西省志丹县贺老庄村的曹志宏就忙上了。10亩果园产量4.5万斤,收入超8万元,红彤彤的苹果让他绽放笑脸。

  两个家庭命运改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这是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这是誓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决战:“五级书记”抓扶贫,累计有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扎进脱贫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攻堡垒、拔穷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这是全党全社会动员的广泛行动:在深度贫困的四川凉山,一支支工作队扎进贫困山村;在贵州大石山区,一家家企业让当地的土特产飞向全国;在贫瘠的西海固,一个个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带来活力……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攻坚火力更集中,举措更有力。

  6年多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12.8万个贫困村退出10.2万个;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行路、吃水、就医、上学等难题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巨变!

  “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歌唱出好日子:“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产业兴村,家家户户多渠道增收,村民收入5年增了6倍多。

  发端于这里的精准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在各地落地生根。

  ——扶持谁?扶贫开发瞄准“靶心”。

  在全国,80多万人进村入户,逐村逐户精准识别,“贫困家底”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之后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甄别调整,全国贫困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

  ——谁来扶?驻村帮扶派准干部。

  “小魏书记真行!”提起第一书记魏皓阳,河北省临城县西冷水村的贫困户连声夸赞。这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85后”敢想敢干,“无中生有”让村民们走上了脱贫快车道:荒坡上长出大棚香菇,薄地上长出富硒产业,擦亮品牌卖全国。

  像魏皓阳一样,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这些精兵强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怎么扶?选准路子拔穷根。

  “以前在山里住的是杈杈房,漏雨又漏风。现在的好日子,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真是想不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一排排新房整齐,余友邓一家去年搬到这里,经过县里免费培训,他在街面开了维修店,去年总收入4万多元。

  每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滴灌,缺什么就补什么,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找到脱贫“金钥匙”:易地扶贫搬迁将完成1000万人的建设任务,就业扶贫累计转移就业2470万贫困劳动力,健康扶贫累计救治1435万贫困人口……

  ——如何退?精准脱贫确保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人员随机抽取并实地调查农户,收集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等信息。逐户销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力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从中央到地方主攻深度贫困,2018年“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下降6.4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地区平均降幅3.3个百分点。

  精准扶贫,关键是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过去6年每年减贫1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分钟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一举改变了以往扶贫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领导是根本,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

  中国为什么行?许多国际观察家都在解读我国的“脱贫密码”。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一线,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守到最后,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

  姜仕坤,贵州省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6年时间他行程60万公里,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全县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但他却倒在了46岁的英年。晴隆老百姓含着眼泪说:“姜书记是为了贫困群众牺牲的。”

  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去世当天,昏迷中偶尔清醒,嘴里念叨的,竟然还是贫困户的名字。

  文朝荣、李保国、黄文秀……截至2019年6月底,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大扶贫凝聚起“脱贫力量”。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一道亮丽的“风景”: 2627个民兵扶贫小分队,穿着迷彩服奔忙在贫困山乡。在扶贫小分队的帮扶下,曾一度“躺倒不干”的贫困户张岸锋,成了当地的“石蛙大王”;曾隔断红土乡天落水村2700多人出行的滔滔董家河,如今一桥飞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倾情帮扶,全覆盖12.8万个贫困村;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显现。

  脱贫有多难,群众就有多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

  “帮扶政策再好再多,自己不努力,金山银山也会吃光用光。”回忆起脱贫路,江西省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村民蔡红莲感慨万千。丈夫早逝,儿子残疾,她起早贪黑,种稻种果还打工,累得顶不住时哭一场,哭完继续干活,硬是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全家的天。

  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李国芝家的墙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八个字振奋人心。在李国芝眼里,脱贫摘帽就是一场战斗。“为栽花椒树,3年前我在山坡上砍荒,到处是荆棘,双手流了很多血。但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坚持到底才能赢。”

  一份份付出,一分分努力,汇集成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更为可贵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将激励我们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要我们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一定能书写人类减贫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扶贫攻坚文章

  做好“人”的文章 打好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当前,脱贫攻坚已到决胜阶段。打好这场攻坚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各级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而非贫困群众站着看、帮扶干部拼命干;三是基层组织要丢掉帮扶干部这根“拐杖”,脱贫后能够承担起带领当地持续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重任。这三个关键都指向“人”这一核心。因此,要过好这三关,唯有抓住“关键在人”的“牛鼻子”,切实做好“人”的文章。

  精准扶贫,既要见事更要见人

  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精准扶贫,就是要将中央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精准到户到人,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因此,扶贫工作决不能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决不能“只见事不见人”。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发挥不出应有的实效,扶贫措施也难言精准。

  第一,要做“明白人”。既要高站位,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推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又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将各项扶贫政策烂熟于胸、执行到位,做政策上的“明白人”。

  第二,要紧盯责任人。以县为例,一定要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县、乡、村三级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能把扶贫任务甩给扶贫办和驻村帮扶干部;同时,要聚焦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严格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包村责任、包户责任。

  第三,要当贴心人。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扶贫作为重要的群众工作,带着感情、带着真情开展脱贫攻坚,让扶贫工作成为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譬如,面对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就要像走亲戚一样经常上门,同时把政策转化为“明白纸”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边缘户”,不但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引导工作,同时要开展必要的帮扶;面对虽分户但有供养能力的贫困户子女,要积极引导他们孝老爱亲、尽赡养义务等等。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会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也只有这样,群众会更加自觉自愿拥护党的政策,更加自觉自愿跟党走。

  志智双扶,让懒人变能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能、扶思路,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的作用。

  志智双扶,重点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要重视精神扶贫,开展扶志教育。要用好“脱贫攻坚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平台,广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自强不息、脱贫光荣观念,评选先进脱贫典型,发挥身边典型作用,唤起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二要重视增强“造血功能”。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培训;要以扶贫开发项目和扶贫产业为抓手,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要注重乡村教育发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要重视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要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超市模式,将精神引领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要拓展公益岗位,对身体条件较弱、就业能力较差的贫困户,提供保洁员、护林员、看护员等岗位,让他们共享“劳动者”的光荣和自豪;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厨房干净、厕所干净、院落干净、房前屋后干净入手,引导群众走向新生活。

  培养三种人,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长远看,无论怎么加强外部人才支持,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本地干部队伍和人才。”打好脱贫攻坚战,着眼2020年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的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培养三支队伍,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一是培养发展领路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农村基层党建工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要精准选配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书记。要实施村“两委”班子带贫能力提升计划,增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本领。要注重从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一线干部队伍。要注重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脱贫一线提拔使用干部,充分激发脱贫一线干部工作潜力,把干部优势转化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政治优势。

  二是扶持产业带头人。产业致富带头人是群众看得见的标杆,可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要以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为抓手,把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已脱贫并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要开展党员、产业带头人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双结对”工作,支持党员、产业带头人创办领办扶贫项目,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要积极探索“产业带头人+扶贫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营合作、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中。

  三是吸引返乡创业新农人。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就学、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外流,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吸引凝聚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造就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对于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一户一块田”模式,促进土地连片经营和流转,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年轻人返乡创业降低门槛、创造环境。要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人才奖励、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动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人才向农村回流、智力向农村汇聚。要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原籍大学生、在外经商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要营造社会舆论环境,让新农人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扶贫攻坚文章

  用100%的努力攻下最后5%深贫堡垒

  脱贫攻坚是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更是初心使命的庄严兑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近日再次明确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脱贫攻坚战打响6年来累计减贫8239万人,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数量。今年底还将再减贫超千万,中华民族历史上未曾解决的“吃不饱、穿不暖”问题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奇迹的背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党带领全体人民胼手胝足的奋斗史。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都是系统工程,凝聚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兑现着党中央的庄严承诺。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最后的“5%”是关键。当前尚有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的1660万贫困人口未脱贫。“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仍有1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国现有贫困人口的12.5%,贫困发生率8.2%。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和成效。

  攻下5%的深度贫困堡垒要抓住主要矛盾,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摸清“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底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村逐户查问题、补短板,确保脱贫质量;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能吊高胃口,也不能降低标准;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翻烧饼”。

  攻下5%的深度贫困堡垒要有产业支撑。有了产业才能不断引入资金、技术、人才;有了产业贫困户持续增收才有保障,脱贫基础才稳固;有了产业才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打造产业要因地制宜,要稳扎稳打,要逐步从一村、一县发展到嵌入区域产业链条。

  攻下5%的深度贫困堡垒,预防返贫和脱贫同样重要。要严把贫困退出关,确保脱贫质量,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色真实,脱真贫、真脱贫。脱贫之后要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政策,让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巩固基础上提高,在扎实提高中巩固,逐步过渡到乡村振兴。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在“打法”上有所区别,更要防止松懈、防止滑坡。进入冲刺阶段,更须全力以赴。要确保频道不换、靶心不偏,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