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长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田红旗,女,汉族,1959年12月出生,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2011年11月加入民革,1982年1月参加工作。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南大学校长

  6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在科教楼报告厅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田红旗任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不再担任中南大学校长职务。

中南大学校长 【热点话题】

  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巡视员、副局长刘后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少峰,中组部、教育部、湖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全体校领导,学校部分院士、近期退出班子的老领导,中层干部、民主党派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师生代表共430余人参加大会。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主持会议。

  刘后盛受中组部领导同志委派宣布任免决定并讲话。他指出,这次中南大学校长调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管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全局和中南大学实际出发,根据工作需要,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做出的决定。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张尧学同志担任校长五年多来所做的工作,介绍了田红旗同志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南大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期望。

  朱之文高度评价了中南大学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张尧学同志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他认为,张尧学同志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有热情,办学治校经验丰富。近六年来,张尧学同志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锐意改革创新,抢抓发展机遇,与班子成员一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规律,推动中南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校师生的信赖与认可。田红旗同志政治上与党同心同德,熟悉高校办学规律和学校情况,勤勉务实,学术水平高,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强,为人正派、自我要求严格。相信她能和班子成员一起团结协作,进一步开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朱之文代表教育部党组对学校当前的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谋划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二是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将国家层面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三是要大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主战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四是要着力建设清正廉洁、凝聚力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王少峰代表湖南省委省政府讲话。他说,张尧学同志从2011年任职以来的五年,是中南大学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是为建成世界知名的有特色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田红旗同志是中南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领导干部,热爱教育事业,敢担当有魄力,相信这次新老校长的交替会开启中南大学新的征程。希望新的领导班子坚持把准方向,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立足实际,在推动“双一流”建设上体现新作为;坚持抓住关键,在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上展现新面貌;坚持夯实基础,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上收获新成果。

  中南大学校长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易红、校长田红旗。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9个;设有30个二级学院,106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等16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排名居全球前1‰;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海口医院。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其中青年项目2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8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优先,努力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8万余名,其中本科生3.4万余人、研究生2.2万余人、境外学生1600余人。首批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7门,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2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化与创新能力建设平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牵头和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0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特等奖)18项,9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2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南大学校长

  田红旗,女,汉族,1959年12月出生,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2011年11月加入民革,198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流体力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田红旗是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在高铁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带领团队完成我国系列已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外形设计,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建成国内首套列车气动特性动模实验系统、以及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实车撞击实验系统。获国家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光召科技奖等。[1][2][3]

  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4]

  1个人简介

   田红旗(1959.12.11-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河南省鲁山县人。1981年12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99年获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教授、校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铁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带领团队完成我国系列已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外形设计,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建成国内首套列车气动特性动模实验系统、以及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实车撞击实验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光召科技奖等。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5]

  2人物经历

  田红旗(2)1959年12月11日,田红旗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长沙铁道学院(今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机械系铁道车辆专业学习。

  1982年1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机械系,并于长沙铁道学院机车车辆系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晋升讲师,1993年5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7月晋升教授。

  1985年9月至1988年12月,长沙铁道学院机车车辆系机车车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4年下半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专业攻读博士,师从孙翔老校长,后转学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6]

  1996年9月至1999年1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并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

  2000年4月至2008年9月,中南大学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2年至2005年,田红旗历经3年沿线勘察,忍着剧烈的高原反应, 足迹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在获得大量实地数据和预研的基础上,提出研建自动化大风行车安全指挥系统,立即得到立项批准。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后,世界唯一的“高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在这个团队手中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铁路运输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7]

  2003年10月,任“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2010年4月至2016年8月,任中南大学副校长、教授。[8]

  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任民革湖南省委主委。[9]

  2015年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6月12日进入第二轮评选名单。[10]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2]

  2017年5月至今,任中南大学校长、教授。[13]

  2017年12月至今,任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副主席。[14]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5],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6]

  3任免信息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7]

  2018年3月1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8]

  4人物成就

  研究成果

  田红旗是在解决中国高速铁路空气动力问题、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恶劣风环境行车安全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

  1、主持研建世界上唯一的“青藏铁路极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系统”

  田红旗(2)青藏铁路沿线风环境非常复杂,风力风向瞬变的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年均大风150天左右,严重威胁铁路运输安全,成为这条雪域“天路”安全运营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并且国际上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技术。面对历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2002年起,田红旗历经3年沿线勘察,足迹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在获得大量实地数据和预研的基础上,提出研建自动化大风行车安全指挥系统,立即得到立项批准。抱着崇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田红旗首先从研究风/车/路/地貌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入手,发现系列规律,提出此前国内外未见发表的分析理论,建立特殊风环境下避免列车倾覆的安全速度限值模型,为保质按时完成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建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中攻克了一道有一道技术难关,使捷报频频传出:位于风火山的无线智能测风站安装调试成功;辖域960km风区的无人值守测风站数据采集传输正常;世界唯一的“高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投入不间断运行。自2006年通车至今,青藏铁路大风环境下所有列车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需要停轮、限速或维持常速均由该系统自动指挥调度。经过3年不间断运营,该系统稳定可靠,已指挥列车停轮28次、限速385次,并且没有发生大风导致的行车事故。建立了青藏铁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形成理论-技术-工程-应用集成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作为示范,该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于兰州-新疆铁路、福州-厦门铁路、石家庄-太原铁路,以及京沪、武广等高速客运专线等。该成果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田红旗是该成果唯一获此奖人员。[19]

  2、建立铁路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解决中国西部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空气动力瓶颈问题

  《列车动力学》空气动力问题是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的瓶颈。空气阻力过大、空气动力导致行车事故均严重制约列车速度提高,像高速列车空气阻力约占总阻力70%;列车高速交会、高速过隧道瞬态冲击压力及气压爆波冲坏车体和隧道结构,击坏人体耳膜等。列车是在地面上运行的长大物体,有一系列诸如列车交会、通过隧道、连续地面效应等与航空航天飞行器不同的空气动力问题。因此,从90年中国发展高速铁路以来,在国外核心技术保密的情况下,田红旗针对亟待解决的铁路空气动力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构建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体系,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步入国际前列。从“零”做起,历时3年于1998年主持建成与航空航天风洞试验互补、国内唯一的“动模型试验系统”,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研究轨道交通特有的列车交会、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不可替代的模型试验装置;通过试验发现和理论建模,提出系列经过试验验证的分析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应用价值;主持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120km/h~500km/h各速度等级的列车空气动力学现场在线实车综合试验技术,建立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方法,成为铁道部唯一承担铁路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的单位;创建列车气动外形结构研制、列车/隧道耦合气动结构优化、铁路气动运输模式确定等方法,为中国西部既有铁路规模开行250km/h、郑州-西安等高速客运专线运营350km/h,在列车、隧道、运输空气动力学方面提供了安全保障。独立撰写出版的《列车空气动力学》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主持完成200km/h~350km/h的和谐号CRH2型动车组气动性能优化,完成全部已投入运营的共33种国产流线型列车外形与结构设计;主持完成200km/h~350km/h速度的成都-重庆、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等西部铁路客运专线的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研究;主持完成包括新疆等西部铁路在内的中国既有铁路6次提速的全部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解决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新车研制、隧道研建、气动运输模式确定等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中国铁路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做出开创性贡献。[19]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