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疫情背景下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文学论文】

作者:故事兔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若吧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肺炎疫情背景下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当前,全国上下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全国多地教育部门陆续宣布中小学延期开学,全国多数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暂停了线下课程。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提供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新型肺炎疫情背景下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文学论文】

  在线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背景下的燃眉之急,但是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基于国内现实背景与微观统计数据,并结合现有的高质量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现阶段“在线教育”进行讨论:首先,基于国内大型微观数据,对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基础进行统计描述;其次,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讨论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分析在线教育可能面临的困境;第四,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并讨论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希望,这些讨论一方面可为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在线课程制定提供短期思考,另一方面能就我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过程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长期建议。

  一、在线教育实施基础:互联网普及程度

  在线教育普及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各地区具有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从直觉上看,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经非常普及。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为客观描述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我们利用2018年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统计。CFPS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负责策划与实施,样本覆盖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通称为省),目标样本规模为16000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为和中小学接收在线教育群体匹配,我们将数据样本局限在至少有一位中小学生的家庭。统计发现如下:

  首先,具备上网条件(定义为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或通过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的家庭比例为89%。其中,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47.1%,有条件使用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家庭比例为87.9%。

  其次,考虑到中国城乡间及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为多维度全面刻画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我们进一步将样本划分为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城市样本中,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比例为93.3%,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61.8%。而在农村样本中,这两项统计指标仅分别为85.6%和35.3%。

  换言之,在农村样本中,可以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只占35.3%。这一结果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学生,无法利用电脑进行在线学习。我们还考察了不同省份间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发现排名前三位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最后三位是甘肃、四川、贵州。

  第三,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学习的现状,我们利用数据库中关于“上网目的统计”这一问题,同样将样本限定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我们发现,平时较高频率(定义为:一周至少1至2次)使用互联网,用在学习目的上的学生占比为44.8%,分城市和农村样本的统计分别为51.6%和39.9%。换言之,农村学生中仅有39.9%的学生习惯使用互联网来辅助学习。

  总体而言, 尽管我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地区,虽有85.6%的家庭可以利用手机等方式移动上网,但只有35.3%的家庭可以使用电脑上网。考虑到在线教育更多依赖于电脑进行授课,在当前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下,在线教育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家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劳动经济学研究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的实证研究以国外研究居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育信息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另一方面,较多研究利用随机实验的方法在印度开展了有关电脑和网络辅助学习的实验。

  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经济学家Philip Oreopoulos等的定义,教育信息化包括下述几类模式:(1)提供信息化途径(例如为学生提供电脑和互联网);(2)利用电脑软件等进行辅助学习(录播等);(3)基于科技的行为干预(例如给家长发短信等督促学习);(4)在线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线直播课堂)。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效果,现有研究存在意见分歧。部分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因为“线上名师”的质量和授课方式常高于传统老师。也有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或有负面影响,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主性较弱,常用电脑和互联网玩游戏,减少了其有效学习时间。

  基于中国的背景,本文作者新近发表于欧洲《人口经济学季刊》(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的研究(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陆毅教授合作) 发现,在中国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改革虽然对高校大学生短期内的学业成绩没有明显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概率和入职工资,并通过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技能,提高了他们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频率。与本研究结论相关的是,诸多研究也发现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学生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的技能,培养了他们对科技和信息的兴趣,而这些改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和正面意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聚焦于“在线直播教育”这一细分的研究领域时,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发现,在线课堂的效果不如传统课堂。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Eric P. Bettinger等人2017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研究利用美国一所大学的数据 发现,接受在线教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接受传统线下授课学生的成绩。美国西北大学教育与社会政策学院教授David N. Figlio等2013年发表于美国《劳动经济学季刊》(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的 研究则通过在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上进行随机实验,验证了在线教育对学业成绩的负面效果,且这种负面影响对少数族裔学生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尤为显著。。

  总结来看,第一,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现有的研究结论发现并不统一;第二,从学业成绩角度出发,单纯的在线授课形式效果不如传统课堂;第三,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关注学生长期职业发展和个人信息素质的培养,则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最重要的是, 现有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正面作用主要来自信息化课程中较高水平的教师、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负面作用主要来自学生利用计算机或互联网进行娱乐,无法跟上节奏,无法熟练使用软件和网络等,特别是,这些问题对背景较弱的学生尤其严重。

  三、当前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第一,课程质量方面:部分地区一刀切地制定政策,要求教师短时间内完成课程录制或进行在线直播,一些乡村教师甚至需要出门寻找网络进行录课。这种脱离实际的硬性要求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的在线课程质量。

  第二,网络方面:近期由于多地企业及学校开展线上办公与在线教育,互联网访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宽带网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流量压力。许多线上课程都出现了掉线、卡顿、语音延迟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部分教师自己讲了一节课、学生完全不在线的情况。

  第三,学生主动性方面:部分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课程效果堪忧。

  第四,家长和学生身心负担方面: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监督每天打卡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基本不会操作电脑,这种要求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此外,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特别是很大比例的学生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在线听课,会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上述问题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更为严重,一刀切地推行在线教育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和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

  四、基于当前背景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家庭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产业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 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长期发展趋势和选择。但是,要真正有效、切实地实现由教育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本红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观念的改变,以及切实有效政策的配套完善。

  以下是作者基于现有研究、微观数据统计和现实观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就短期而言,首先,注意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在推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群体要有的放矢、分类推行。例如,针对农村地区或网络不发达地区,尽量减少使用直播形式的在线授课,可更多考虑使用现有高质量资源,尤其推荐其使用国家、教育部或相关平台统一提供的,由优质教师统一录播的课程。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农村网速等带来的不便,此外更可保证课程质量,也节约成本。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对学业基础较差、家庭背景较弱的学生以及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加强家校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推荐大部分学校统一直接使用现有平台优质课程,而非强制教师单独制作课程。对少数高水平学校,可鼓励部分教师自愿进行在线授课或制作录播。

  就长期而言,第一,各省一级教育部门可考虑统一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各课程的教学视频,组织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录制。事实上,现有研究所发现的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大部分正是来自其带来的更优质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

  第二,继续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需鼓励和督促家长和学生更多将互联网应用于学习和工作,而非只用于娱乐和社交,利用快速的不断推进的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

  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群体。

  在本文作者看来,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一方面是提高我国整体人力资本,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教育差异,从而减小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这一点, 特别要谨防教育信息化可能导致的不平等加剧等问题。

  新型肺炎疫情背景下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防控应对举措。在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把握好控制疫情和稳定经济的界限?如何化解疫情冲击下的金融风险和就业问题矛盾?

  经济、金融和就业面临三大突出挑战

  (一)控制疫情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防控疫情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应被放在首要位置。但是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疫后恢复生产减少疫情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也是当前及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言而喻,政府目前需未雨绸缪,对疫后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恢复生产工作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稳定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预期。为节后复工高潮的工作重心从抓疫情管控向疫情管控和恢复生产两手并抓的转移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疫情严重冲击线下服务业。与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期相比,现在的服务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远超当年,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上半年统计,我国服务业占同期GDP总量的54.5%,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服务业特别是线下服务业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打击,从各项统计数据和调研报告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及电影业等服务业的营业额及利润利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下降,因此部分代表性观点认为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有可能大于“非典”疫情。但部分乐观性观点认为服务业主要是需求端受到冲击,按照“非典”疫情的后期服务业复苏的经验,可以看出需求端的冲击有滞后性,甚至可能出现服务业报复性增长。总体来看,疫情对服务业冲击是短期的,会呈现先强后弱的态势,甚至线上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有机会获得意外的发展。

  二是对工业生产活动产生了明显冲击。本次疫情对工业生产活动的用工、库存、生产及运输产生了明显冲击。工业生产存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重冲击,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接下来复工潮的来临,还需做足准备严阵以待。整体来看,工业恢复生产还面临以下突出困难,一方面是复产中的防护标准还不明确和物质条件准备还不充分,各工业生产单位在复产初期要遵循什么复产申请流程?不同企业执行何种防护标准?突发群体感染处理流程?口罩等防护工具是否充分?这些现实问题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订单和库存因为交通、物流的堵塞面临延迟。为控制疫情,地方政府对部分关键道路进行体温检测和道路管控,甚至有部分地区出现关闭道路的情况。与此同时,物流公司普遍延期上班,物流运力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延迟了生产企业的交货时间。生产企业或面临违约赔款,或采取加急、空运等提高运输成本的方式亏本交货。

  三是疫情冲击下金融风险或出现共振现象。疫情冲击下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快速枯竭、资产负债表出现恶化,产生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并进一步传导到金融体系中来。具体来看,部分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利润率大幅度下降、生产成本进一步抬升和可能面临被抽贷、断贷、压贷的问题,加上受到自身资源和规模的限制,容易陷入经营困境,从而导致债券违约、不良贷款频发,这将进一步波及金融市场的预期。当市场中恐慌情绪蔓延之时,一定概率出现非理性的踩踏事件,最终将会演变成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与此同时,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有可能增加金融市场结构性、突发性和周期性等多因素叠加的异常震荡和风险积聚,如果管控不及时不到位,甚至将会成为金融市场中已积聚的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二)疫情冲击就业问题压力加大

  一是疫情对于就业的短期影响严重程度可能会大于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时间可能会延续更长一些。主要是表现在企业在短期减少了就业存量,在中长期可能会波及到就业存量和就业增量。从近期影响看,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导致生产用人的存量下降,直接的经济反应是企业减少了生产和用人,影响就业的存量。从中长期影响看,疫苗研发还需时日,在此期间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各企业复工还需管制,同时企业的重启生产和投资也需恢复一段时间,特别是服务业的复苏更为费时,其对于就业的影响还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

  二是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受此次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旅游业、餐饮业等现代劳动密集的服务业,同时我国制造业以及一些出口重点行业也仍然有不少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如本次疫情冲击下的玩具制造业和鞋帽服装等行业,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这将进一步影响到这些行业劳动力就业问题。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工作岗位,为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小微企业一般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叠加受到疫情冲击,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例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计件工种,收入波动大,社会保障低,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就业群体。

  政策建议:财税政策是关键,解决金融风险和就业问题是核心

  一是财税政策是关键,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适当加快支出节奏前倾。2019年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前瞻地看,一方面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根据2月10日财政部公布的2019年年度财政“账本”,2019年税收增长1%,个税下降25.1%。具体来看,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57992亿元,同比增长1%;非税收收入32390亿元,同比增长20.2%。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减税降费是显著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减税降费需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落细落实,及时了解和研究解决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反映的突出性问题,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另一方面用好今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准财政工具PSL(抵押补充贷款),重点支持疫情防控项目、基建以及新兴产业等政府指向性领域。着力加大财税政策对受疫情冲击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形成合力,财政支出以及充足的财政紧急拨款和扩大流动性投放可以迅速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和力度,其中也包括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进行税费减免。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稳定就业和促进增长,减轻相关企业经济负担,有助于帮助疫情期间企业渡过难关。可以暂定一个季度,加快财政支出的节奏向一季度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倾斜。

  二是货币政策方面,需及时做好预案并适度提前实施。短期内,央行需要适度地加大对市场的货币投放,增强流动性,引导社会、市场及企业及个人的预期,消除个别恐慌情绪。MLF利率和LPR利率要根据疫情的发展选择合适时机下调,关键之点在采用PSL、再贴现、再贷款等多货币工具的组合策略,切实降低受疫情冲击行业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中期,建议设立专项货币资金科学可持续分批地投向疫情严重的地区如武汉地区,加大对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货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持,做到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稳定当地经济发展。长期来看,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冲击是短期性的,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宜进行总量“放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货币政策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杠杆率、通胀预期、汇率等内外部平衡多重因素,保持经济增长更具有重要性。

  三是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需两手抓。首先,稳住现金流。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税收减免、政策性短期融资,提供急需的周转资金。尤其是加大对于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的财政和金融配套支持,稳住中小企业现金流。其次,加快物流恢复畅通。目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政策层面不宜进行总量刺激,应以“疏通”供求关系为主,而物流畅通是关键一环。因此,在坚持严格防控疫情蔓延的底线要求下,加快物流交通运输业的复工。最后,政府对企业复工需加大帮扶力度。政府需引导企业的恢复生产预期,给企业树立信心,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具体困难,针对不同地域疫情严重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复工策略。政府需给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防护要求,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四是金融风险需系统应对,结构性降准降息与引导理性预期相结合。首先,理清受冲击对象,精准发力。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与2003年相比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消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从2003年的35.4%迅速上升至2019年末的57.8%。此次疫情主要是对消费服务业进而对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可以明显看到消费服务业承担了较大风险,因此要对消费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做到“三准”,动态监控其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及时准确;未雨绸缪,做好多方案的准备工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风险,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其次,要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同时采用PSL、再贷款、再贴现等多方式多层次的货币政策向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贷款,货币政策不宜全面放水,更应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差异化的进行优惠手段和信贷方式。同时可以考虑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最后,引导理性投资。在疫情负面冲击下,积极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疫情背景下市场的波动,坚持我国经济长期基本面是持续向好的客观判断和分析,依法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五是政府发挥更大作用,降低疫情对就业影响。一方面,各部门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采取相应的对策。稳定城乡职工和大学生就业队伍,强有力保障就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政府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千方百计地保住在疫情冲击下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此次受冲击最大、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消费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定向减税定向贷款保证这部分企业的现金流不断裂,留住工作岗位,保证居民在特殊时期有稳定的收入。同时对个别疫情严重、财政困难地区,由中央加大支持力度,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加快再就业,寻找新就业路径。对于疫情控制良好省份或地区,审慎地推动行业和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和投资,使经济复苏,并尽快进入经济良性循环。要加快省、市、乡三级层面的再就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于失业人员进行再培训再就业。鼓励各大国企及大型民企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开展灵活的再就业服务工作,切实保证再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和就业帮扶做到实处。

  新型肺炎疫情背景下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自云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以来,大关县财政局党组迅速成立了指挥系统,以疫情防控战时戒备紧急状态切实推进阻击战各项工作。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大关县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3.41%,上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达96.5%。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县级财政收支状况面临着一些困难,亟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云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以来,大关县财政局党组迅速成立了指挥系统,以疫情防控战时戒备紧急状态切实推进阻击战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县级财政收支状况面临着一些困难,亟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大关县疫情背景下的财政情况

  (一)大关县基本情况

  大关县2019年底户籍总人口290982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位于滇东北乌蒙山片区昭通市中部,是昭通市唯一个腹心县,典型的以山地为主的农业县。2018年,实现了8个贫困村(社区)出列、15875人脱贫;2019年,实现脱贫户数9116户36366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关县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属于典型的靠上级财政吃饭的深度贫困县。

  (二)大关县疫情背景下的财力保障情况

  2020年1月31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公报,大关县确诊病例2例,导致15人被感染、150户940人被居家隔离。疫情发生以来,大关县财政局党组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履行财政职能,把疫情防控保障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严格贯彻落实上级财政部门及县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内外协调联动,积极对接卫健、医保等部门,及时落实各类保障政策,加强防控资金的受理、拨付及跟踪督办工作,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联系,本着特事特办原则,及时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资金第一时间拨付到位,保障了全县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截止到2月26日,县财政部门共统筹落实拨付疫情防控及处置资金138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67万元(不含中央财政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省级补助资金80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00万元、广东省中山市对口帮扶资金42万元、县级财政安排投入896万元。同时,积极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和采购工作,确保全县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于疫情防控物资的采购,大关县财政一律实行“特事特办”,明确应急采购程序,疫情防控物资不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和方式,建立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绿色通道”,确保疫情防控物资能够第一时间的到保障。

  (三)大关县落实医疗保障政策情况

  按《昭通市医疗保障局、昭通市财政局、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转发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关县对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采取特殊的报销政策,按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临床诊断为疑似患者以及确诊患者,一律实行免费诊疗。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大关县医疗卫生现状堪忧,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基层人才队伍匮乏,医技服务能力弱。全县医疗卫生系统现有总编制685人,在编602人,缺编83人。其中:县直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卫生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31人,每千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8人,低于全省3.16‰标准。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问题比较严重,编外聘用人员多,队伍不稳定。目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有医务人员1039名,其中45%是聘用人员,且主要从事护理、检验等工作,临床专业人员少。以上情况暴露出大关县发生重大疫情时防控难度加大,医疗卫生压力导致面临危机难以有效应对。

  二、大关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财政保障面临的困难

  (一)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放大,疫情防控压力加大 从2020年年初预算看,按上级标准测算“三保”需求与预算安排对比,“三保”缺口预计高达3亿元左右;加之大关县在脱贫攻坚领域财力投入继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变得极为突出,县财政仅仅依靠目前财力难以实现预算平衡,导致一些对抗疫情防控好的的项目难以持续推进,给经济运行及疫情防控带来新的压力。

  (二)地方债务风险极高

  2019年末,大关县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92796万元、置换债券6031万元、还本付息高達支出 4000万元,期末政府性债务余额149836万元,债务总额控制在政府债务限额内,目前地方债务风险可控,但随着债务到期的到来违约风险不可避免。

  (三)疫情防控人员补助发放压力大

  因大关县属于重点疫区,导致县级疫情防控人员增加。据测算,疫情防控人员临时补助约为2610.22万元(一线医务人员1508人次、防控人员128249人次),根据大关县目前财力来看将无力及时保障发放。

  (四)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病房不够

  大关县人民医院感染病科设置22间病房36张床位,仅能满足普通传染性疾病的住院诊疗需求,一旦遇上传染病爆发,大量病人需要集中隔离治疗,又需一人一间的时候床位明显不足。

  (五)防护物资缺乏,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N95、医用防护服缺乏

  大关县人民医院现有3个隔离治疗病区,N95口罩每天发放、消耗量在65个左右,现有N95口罩库存仅能维持3-4天;医用防护每天使用量预计在46件左右,现有库存仅24件。预测此次大关县新冠肺炎疫情还将持续1个月左右才能结束,因此大关县人民医院N95防护口罩缺1900余个,医用防护服缺1300余件。

  (六)无重症负压监护病房、负压救护车

  由于此次疫情扩散快、传播广、易感染,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只能使用负压救护车和在重症负压监护病房进行,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目前大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病区未设置含负压装置的重症隔离抢救病房,一旦出现重症患者将会出现救治难、转诊难的问题。

  (七)大关县人民医院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多、负担重的问题

  县人民医院80%以上的护理人员为临时聘用人员,工资全靠医院业务收入来支撑。自2020年1月22日以来,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道路封闭,医院只收危重症患者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全院医务人员不论年纪、性别、在职在编或临时聘用,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用血肉之躯为大关人民群众撑起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医院业务收入只有正常的30%左右,医院聘用人员的工资支付将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新冠肺炎疫情下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

  (一)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县级可用财力情况,给予像大关县这样国家深度贫困县更多财力倾斜和支持,重新分配下达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基本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大关县2020年属于全省疫情重灾区,恳请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在安排财力时向国家深度贫困县进一步倾斜,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深度贫困县县级“三保”支出以及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切实缓解国家深度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

  (二)开辟绿色通道

  按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要求,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大关县将坚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有机结合,积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但随着各地继续“封村封路”防控疫情的影响,大关县企业对外销售压力加大,完成年初收入目标任务希望渺茫,希望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通企业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基层医疗投入力度

  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配齐配强设施设备,调配充实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物资储备。同时,降低县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聘门槛,着力充实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