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三篇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登高,一个看似普通的行为,却蕴含着不同的深意。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也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1

  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

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三篇 【热点话题】

  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审题指导

  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2:“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登高”是为了“望远” ,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审题提示

  任何类型的作文在审题立意过程中都不可忽略下面三个要素: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只是在具体的作文中以上三个要素各有侧重。

  【本道题目的立意适合从“是什么”的角度突破。即登上什么高处,我们将会在哪一方面“望得更远”。】

  审题技巧:(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二)审清题眼,虚实结合

  审题示例

  第一组立意:

  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

  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

  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二组立意:

  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

  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四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五组立意:

  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

  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六组立意:

  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2

  登高,一个看似普通的行为,却蕴含着不同的深意。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也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

  登上人生的最高峰,可以超越自我。

  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便在一次次坚持不懈的攀登中抵达了人生高峰的。高考落榜的他曾两次因为其貌不扬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他曾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可互联网本身是个药烧钱的地方,他因此曾面临银行卡里只剩200元的窘境,当时他失败了。这是已经30岁他第四次创业失败。可他仍在不断攀登,终于成功的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这个家喻户晓的公司。人生的喜悦,或许就来自这一次次的攀登。

  登上艺术的高峰,可以领略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可这并没有阻止他攀登的脚步。也许正因为失聪,他思作文https://Www.ZuoWEn8.Com/考的比别人多一点,思想比别人丰富一点。于是,《命运交响曲》等一系列惊世之作便诞生了。罗曼·罗兰说他“扼住了生命的咽喉”。的确,他在不断的用小棒敲击那黑白琴键过程中,登上了艺术之巅,领略了别有洞天的风景。

  登上道德的高峰,可以使人胸襟开阔。

  陈光标的高调行善,使他一度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他是打着行善的口号,给自己做宣传,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南方遭遇特大旱灾时,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解救灾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因为他的善行,吃好了,穿暖了,学校翻新了,再也不用担心在刮风下雨时楼会倒塌了。整个社会,也正因为陈光标的道德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陈光标登上了道德的顶峰,这哪里是作什么秀呢?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欲望远者必登高。登高使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登高望远立意及范文3

  “登高望远”,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有范仲淹登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

  【审题突破也可从“此”开始!】

  审题指导

  1、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2、从作文题目的结构上看,这道题属于关系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是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针对关系型命题,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还是条件?是目的,还是互补?

  明确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时,任意确立若干组即可,如登上“知识”的高处,我们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明确2:“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登高”是为了“望远” ,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三种关系任意选择一种立意。】

  审题提示

  任何类型的作文在审题立意过程中都不可忽略下面三个要素: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只是在具体的作文中以上三个要素各有侧重,但不可缺漏。

  【本道题目的立意适合从“是什么”的角度突破。即登上什么高处,我们将会在哪一方面“望得更远”。】

  审题技巧

  (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二)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三)审清题眼,化暗为明

  (四)把握内涵,化繁为简

  (五)由表及里,化隐为显

  审题示例

  第一组立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

  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

  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

  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第五组立意:

  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

  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

  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六组立意:

  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

  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七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优秀例文赏析

  登高望远

  朱益萍(教师下水作文)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高处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异风景,那种壮观、大气与往日颇有不同。那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让他豪气迸发,他的灵感和才情喷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寻常的独特风景吗?如果没有远方独特风景的洗涤,他的灵感和才情会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绚丽的火花吗?还会有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吗?

  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高还只是一种旅游览胜的行为的话,那么陈子昂的登高则是一种追思怀古的态度。陈子昂满怀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为求士而筑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的情形,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吟诵,常常感慨唏嘘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有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时不遂人愿,他虽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很少被采用用。他虽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职。他的生命一直在低处徘徊。失意人生并没有让他低头,也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高远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会去登幽州台。登幽州台,他不是旅游,也不是为了览胜,而是为了借古抒怀,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虽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但在他冰冷的泪水中让人们感受他那颗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温度。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亲朋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遥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把国家百姓置于头顶的诗人。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登高有了让人仰视的高度,他的诗歌因为望远而有了沉郁厚重美丽,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圣”。

  王之涣、陈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让我们仰止的高山,我们也许永远也登不上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经常遥望,可以一点一点靠近,给生命高远的激励和滋养,让生命不断茁壮成长。

  登高望远

  一叶障目,让人身陷其中,被痛苦的泥潭所左右,想要拔出却又无能为力;登高望远,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的苦与乐,方能感受到人类一直追求的大幸福。

  生活不是穷奢极欲的欢乐,同样也不是无边的痛苦。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把世间的苦与乐看得太过真切,以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时三国后主刘禅高枕无忧,居安而不思危,最后将盛汉基业毁于自己手中;而另一方面,有人把苦难看得太重,整日杞人忧天,却没有一点救国救民的豪气,最后抑郁而亡。

  的确,愚蠢的人会这么做,但圣贤的人却绝不会如此。他们懂得将世间的苦与乐结合起来,享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大幸福。

  李白因对朝廷的幻想进入了世俗,最后因痛苦之极而放弃了名利,享乐于山水之间,去感受那份“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幸福;爱迪生同样也因对科学的幻想,踏入了实验室,在那里他忍受了失去耳朵的痛苦,但却享受到发明成功的大幸福。古今中外,只有那些勇于立于山巅的勇士们,才敢去俯瞰那些世俗之人在享受的快乐抑或是忍受的痛苦,最终将自己经历的一切总和起来,这便成为了一种幸福,一种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快乐不极欲的幸福,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大幸福。

  相对于极端的快乐我们是痛苦的,同样相对于极端的痛苦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正烦恼于世间的苦与乐时,不妨来看看“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吧:

  贝多芬失聪,但当他奏响那带着极端的痛苦与快乐的深沉而又平静的乐曲时,谁有能感受到那份痛苦与快乐交融的大幸福呢?孙膑失足,当我们阅读那份惊人的兵法时,谁又能感受他那份勇气与毅力来抵抗痛苦的大幸福呢?杜甫失时,当我们捧起那份传承了千年的名篇时,谁又能感受到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独怆悲国后解脱于世的大幸福呢?

  王安石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亦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正苦恼于快乐抑或极至享受快乐时,我们不妨登上生活的高峰,去看看自己曾经历的痛苦与快乐,解脱出来,享受那份生活所带来的大幸福。

  登高望远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登高望远

  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楼,可以见得更远,视野更为开阔。

  站在一个山顶,你的目光所能达到的地方很远,站在山脚,你的目光只能触及山脚的那一点地方。不远处就是天地之界,处的位置不同,目光的范围也就不同,既然位置能决定目光的所见,你何不选择一个更高的位置?此时,高处的寒冷不会被目之极的美丽风景驱除吗?当你站在一个高度时,会不会因为这个高度有蜂拥而至的人群而迈上更高的高度呢?我想,你会,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攀登中取得社会进步的。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牛顿站在与巨人相同的地面上,会有他的三定律吗?当然,牛顿的这句话更多地是赞扬前人的努力,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登高而望的牛顿,他的目光比别人看得更远。

  你的位置会影响你的目光,目光也会决定你的位置。桃花源里的百姓,不知魏晋,过着自己简单的农耕生活。他们的生活其实是悲苦的。不知道战争的痛苦,怎能珍惜现在的美好?不与外界竞争,怎能发展进步?因为有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才有了生态的平衡,有了生物的进化。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位置,才有利于生存。桃花源中的人,目光注定是短浅的,他们在社会上的位置也必然会处于劣势。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初中毕业就不愿读书,看重现在打工可挣到的那几百元钱,而他们的同学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去了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那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每天为温饱的生计忙碌奔波,早已忘记生存的意义;那些去深造的人,每天除了生计,更多的注重生活的质量,生存的环境,心系大事,他的眼中有着更多的人。

  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位置可以影响到目光,目光更能决定位置。一个生命的意义,需要一个好的位置去实现;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

  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去选择一个好的位置,拥有一个好的位置,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那么,就登高吧,征服它,你就会比别人先步看见旭日东升!

  登高望远

  率领千军万马的曹操曾在战火未熄之时,登高抒怀,放声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深远的佳句;心怀报国壮志的杜甫曾在面临巍峨的泰山之时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此满怀豪情的壮志;纵是安逸恬退如晏殊,也曾在月圆之夜登上高楼信口诵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般大气开阔的境界……登高望远,向上仰视青天,向下俯瞰万物,岂不悠哉!人生路上也如此,须得登高望远,奋力拼搏。

  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奋斗的力量。我国清代重臣曾国蕃曾题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从他对自己的这首劝勉诗当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启迪。正因为心有高山,他才在少年时就寒窗苦读十二载,三更起五更眠,志存高远。正因为他心有高山,他才在宦海里沉伏跌宕四十年,依然胸有万壑,屹立不倒。他的登高望远,是站在低处却心怀高远奋斗不懈,站在高处仍眼光睥睨天下。

  登高望远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武牧羊于漫漫黄沙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及高尚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们心中都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信念的高远和生命的高度。

  试想就算才高八斗,却如刘伶般未有所为流连山水,却如阮籍般整日醉酒乘车败兴,生命的海拔又有几何?人生的远足又何来精彩?想想青莲居士当他有将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机会时,他兴奋激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若身处逆境,前途迷茫,他并不失落彷徨,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登高望远,是顺利之时更认真,更努力,坎坷之时不抛弃、不放弃。

  张中行大师也曾说过:“人生唯有攀登直上,俯览无余,方可谓大视野、大境界”。而在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畏难而下者,自暴自弃者却有不少,面对一次偶尔的失败就无法承受,涕泪满面。君不闻“男儿不展风之志,空负天生八尺躯”;人也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有站得高才能见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波澜壮阔的憧憬,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胸怀,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自信,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志,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人的生命,就好比沧海中之一粟,万物中之一叶。然而漫漫长路,总有险滩,总有荆棘,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处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风雨,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发起挑战。总有一日,你会在顶峰俯视来路,蓦然回首曾经的歧途无畏,如今已心香绵长。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