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 《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热点话题】

作者:故事兔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以一只胸脯深红色灰雀的“失”与“归”为主要情节,讲述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 《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情景引入

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 《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热点话题】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

  生:不见了!(齐)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然段,用“____”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批):读、画、体会

  (师巡视,辅导)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一名学生非常清楚地读出了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学生自读后抽查)

  生:我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

  生:我体会出列宁惋惜的心情。

  生:我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比较体会: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生:第二句。(齐)

  (抽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一齐说!

  生:爱!

  师板书:爱

  灰 雀

  爱

  列宁     男孩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生:男孩捉走了!男孩捉回家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生:他喜欢灰雀。

  生:他怕灰雀冻伤了。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讨论!

  (师巡视,并随时加入各小组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生:我更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孩子把灰雀捉回家,关在笼子里,灰雀就失去了自由。

  生:我也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

  生:再说,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也会寂寞的。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看见,我没看见。”

  (此处读得不好,师教读,生再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

  生:列宁。(齐)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生:放鸟归园。(齐)

  板书: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⑴ 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⑵ 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

  生:我请XX和我一起读。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生: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生: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生: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男孩在列宁爱鸟之情感染下,把鸟放回来了。

  师:像男孩这样知错并改错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生:诚实的孩子。(齐)

  师:可是刚才那个问题老师还是没弄明白。

  生: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他就不会问男孩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列宁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生:爱!(齐)

  师板书: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生:男孩承认了错误。

  生:鸟儿又回到了枝头唱歌。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按合作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在认真书写下来,师巡视辅导。)

  生:小男孩,你改正了错误,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生:我们要爱鸟。

  生:我们要爱护大自然!

  (师插话: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是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爱吗?)

  生:鸟儿又可以自由自在歌唱了。

  生:这个故事真美!

  生:爱是温暖的家!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 《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以一只胸脯深红色灰雀的“失”与“归”为主要情节,讲述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故事内容不长,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对话简洁又含蓄,还蕴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如何挖掘这课的教学点呢?借助这课的文本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语文能力呢?薛法根老师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呈现给我们一份思想的盛宴。他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立足教材的文本实际,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素养,渗透着做人的要义。概括为十二个字: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一、上贯下联,识字释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师:雀,看看“雀”的上边是什么字?

  生:少。

  师:上边不是少,像小,但没有一勾。(板书)下边是一个字,师范写(隹)。什么意思?(生:短尾巴的鸟)短尾巴的鸟也是小鸟,小鸟叫雀,特指麻雀,有时候也有灰雀。

  师: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又蹦又跳,有一个词语叫:欢呼雀跃。(出示:欢呼雀跃,生读)如果教室里面连乌鸦麻雀都不出声了,很安静,叫鸦雀无声。(出示:鸦雀无声,生读)有一个故事叫《螳螂捕蝉》——(生接:黄雀在后)唐代诗人王之焕写过一首诗——(师带生齐背诗,背完之后,师问这首诗叫什么名字?生:《登鹳雀楼》)

  师:会学习的同学通过一个字可以学一串词。记住,字不离词,这个字你就印象深刻了。连起来读。(生:欢呼雀跃、鸦雀无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登鹳雀楼)

  【评析】 “雀”字的教学看似随意平常,其实别有用心。首先,从字理的角度分析“雀”字,既显化了形又疏通了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了一幅图,形象生动,方便记忆。其次,老师以“雀”字为中心,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网,更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第三,老师借助具体的教学事例教给学生两种识字方法,不光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实现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的目标。教学有了生活的延伸,有了学习能力的生成!

  二、辨析比较、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师:课文写了哪三只灰雀呢?

  生:两只粉红胸脯的,一只深红胸脯的。

  (出示: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生齐读一遍)

  师:有故事的是哪一只?

  生:是那只胸脯深红色的。

  师:哪一只灰雀不见了?

  生:胸脯深红的灰雀。

  是:又是哪一只灰雀又回来了?

  生:深红色胸脯的那只。

  (出示:胸脯是深红的,胸脯深红,深红色的胸脯)

  师:看一下这三个短句,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谁会发现?

  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是”和一个“的”字。

  师:“是……的……”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生:前两个短句都是颜色放在后边,第三个短句是颜色放在前边,顺序变了。

  生:我还发现,虽然顺序变了,但是写的都是同一只灰雀。

  師: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呀!两个词语交换一下顺序,意思居然没变,一样。当然有时交换顺序,意思就会发生变化。这叫语序不同。(板书:语序)一起读。

  师:我们试一下。有人要说中国人的特点,该怎么说?

  (师先说半句,让生填空:中国人头发是_______,眼睛是_______,皮肤是_______)

  师:换一种说法:中国人有_______。

  生:中国人有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

  师:再换一种说法。

  生:有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的人是中国人。

  师:还可以更简洁一些,把颜色放在前边。

  生: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是中国人。

  师:这是一种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学语言就应该这样。

  【评析】看似平常的三个短句,薛老师却教学得有声有色。首先,他给了学生认知的前经验。“语序”是什么?如何教给学生呢?薛老师先带着学生回顾课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找到了三个典型的句子,然后激励学生去发现不同之处。当学生的认知有了波澜与起伏之时,老师顺理成章地点出了“语序”这一知识点。其次,他给了学生认知的后续力量。认识了语序,同时也明白了语序所表达的含义,这是一种知识的输入,是借助外力的推动输入。如何转化成一种输出,一种自我能力的输出呢?薛老师提供了一种情境,让学生变化形式,变化角度地练习。学生的认知思维经历了再现、重组、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最后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能力是实实在在能够带得走的!

  三、先放后扶,深耕细作,教给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

  师:这只胸脯是深红色的灰雀到底有什么故事呢?自己轻声地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上边的注音。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生自主读课文)

  师:如果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这篇课文怎样分成三个部分。

  生:列宁、小男孩、旁白。

  师:抓住这篇课文里的两个重要人物,这是一种读法。

  生:一个人读起因,一个人读经过,一个人读结果。

  师:看看该读到哪里?

  生:第一个人读到“也没有找到”。第二人读到“昨天你到哪里去了”。第三个人读到“男孩是诚实的”。

  师: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也可以。

  师:还有没有第三种分法?简单明了。

  生:可以按小节平均分。

  师:平均分?一共几个小节?13除以3,除不尽,没法分。所以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很公平,但是有时可以用,有时不可以用。

  师:你们看课文第一小节第一句话,你马上就发现还有一种分法,聪明的小朋友马上就发现了。

  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这是三个表示时间段的词。

  师:这就是课文的一条线索,一条时间的线索,很清楚。

  (板书:有一年冬天 一天 第二天)

  【评析】老师的教学处处彰显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课文分三个部分,该怎么分呢?先放,让学生去发现、去概括,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动起来。然后,再收,启示他们可以按照时间段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让其在思维充分放开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喔,这样分,真的很简洁,很清楚啊。这个时候,学生对知识是主动的,对如何给课文分段,如何归纳概括经历了“思—说—再思”的加工过程,有了亲临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能够影响他们以后的思维习惯。

  (一生读第一部分)

  师:读得真不错。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1:列宁在养病。

  师:养病不重要。

  生1:树上有三只灰雀。

  师:只讲对了一半,还写了一层意思,你要看得出来,列宁对三只灰雀什么态度。现在请你把这个意思连成一句话。

  生1: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

  师:换一种方法来表达。

  生1:三只灰雀很惹列宁喜爱。

  师:惹人喜爱这个词很新鲜,但你不能拆开,一拆,这个词就不新鲜了。懂吗?

  生1:树上的三只灰雀很惹人喜爱。

  师:这句也行,把列宁的情感通过一个词惹人喜爱表达出来了。

  生1:树上有三只灰雀,列宁很喜欢她。

  师:很好,分成两个小句子。

  生1:三只灰雀,列宁很喜欢他们。

  师:读完一个段落,你要知道这个段落讲了什么。第二部分,谁来读?(生2读)

  师:掌声在哪里?你读得这么好。一个人就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读得那么有声有色。本来老师要教你们怎么读对话,看来你教就行了,读得懂吗?

  生2: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小男孩告诉他灰雀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这叫会概括。这段对话当中,列宁怎么样?小男孩怎么样?要分成两个句子说,明白了吗?(生3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有个小建议,你太像读书了,要自然一点。这段讲什么呢?

  生3:灰雀回来了。

  师:漏了一个重要的字。

  生3:灰雀又飞回来了。

  师:我奖励你,要奖励吗?(生微笑接受)你把灰雀这篇课文讲什么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3:有一年冬天。列宁看到了三只灰雀,他们非常活泼,列宁非常喜欢他们。有一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小男孩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它会飞回来的。第二天,灰雀又回来了。

  【评析】薛老师的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通过这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概括归纳课文要简练、准确,同时也教给学生简单的概括归纳的方法。细读这段教学实录会发现,老师在关键点的教学上就是深凿井,宁愿慢一点也要等待,等待孩子们明白了,再开始新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扎根于学生实际,不是流走于预设的形式。

  四、寻根究底,还原真相,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自己懂了,要在同学面前大大方方来说话,这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勇气。这篇课文你究竟读懂没读懂呢?老师有一个问题?(出示:灰雀昨天到哪儿去了)

  生:在小男孩的家里。

  生:被小男孩抓走了。

  师:你说被小男孩抓走了,请你拿出证据,来破一下灰雀失踪案。这里怎么看出是小男孩抓走的?不是它自己飞走的?要学会分析。要搜索重要的信息,就是证据。

  生: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她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是小男孩抓走了。

  师:分析,为什么这句话能说是小男孩抓走的?

  生:小男孩知道灰雀在哪里,所以他才有把握地说。

  生:从“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可以看出是小男孩抓走了。

  师:低着头就说明是他抓的吗?老师现在低着头就说是我抓走了吗?要会分析。怎么分析?

  生:小男孩和列宁很熟悉,正常不会低着头的。这次他低着头,说明他很惭愧,不敢正面看列宁。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因为他怕列宁责怪他。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说话不爽快,很犹豫,他不想告诉列宁,怕列宁责怪他。

  生:我想补充一下:男孩原来不结巴,现在结巴了,说明那事肯定是他干的。

  生:列宁说灰雀怕冷,其实灰雀是不怕冷的,就说明列宁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能从列宁的表现推断出事情的过程,真不简单。

  师:小朋友一共找到了五个证据。(出示,齐读)

  【评析】 “提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五种阅读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內容。薛老师的教学以破解“灰雀失踪案”为引子,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思考、寻找证据,提炼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把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与提升,阅读在深层次地展开。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不仅品味出文字里隐藏的情和意,同时也提升了提取信息的能力。

  五、揣摩暗示,直击内心,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5个证据说明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阅读课文一定要有一种眼光,要会发现。灰雀失踪案,要找证据。小男孩知道灰雀在他家里吗?(生:知道)列宁猜到了吗?(生:猜到了)小男孩和列宁对话的时候有没有直接说它就在我家里,被我抓走了,列宁有没有问小男孩是你抓走的么?两个人分明都知道灰雀在哪里,但都没有说,两个人还说了一段对话。小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

  生:我看见了,但是我不能说,万一列宁问我灰雀在哪儿,我该怎么办?师: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想“我看见了,万一你要问我在哪里,我该怎么办呢?”所以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小男孩嘴上说的和他心里想的不一样,这就叫——。(板书:心口不一)

  师:当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和他心里想的话不一样时,事情那就复杂了,所以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根据他心口不一的那句话猜测他心里想的。小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的。他嘴上这么说,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心里想“怎么让列宁不担心这只灰雀呢?”

  生:我还是把它放了吧,不然那就会露馅了。

  生:我明天一定要把它放了。

  师:列宁的话是不是想的和说的一样?比如这一句:“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小男孩听了列宁这句话有没有说话,心里会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猜一猜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女孩子写列宁嘴上说“灰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心里想的那句话是什么呢?男同学把“小男孩站在白桦树下,低着头”时心里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学生自主练写,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列宁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去哪儿去了?”其实他心里怎么想?

  生:男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我要给他留一点面子。

  师: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善解人意。

  生:我还是别问了,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

  生:其实我已经知道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我也不能逼着男孩说,要给男孩一点自尊心,谁都会犯错,要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师:列宁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板书:暗示)不直截了当地说破,暗示让他自己来改正错误。

  师:男孩低着头,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哎,我真不该抓灰雀,把它关进笼子里让他失去了自由,我不会再抓灰雀了。

  师:爱灰雀,不是把它养起来,让它失去自由,你是一个真正会爱灰雀的孩子。

  生:列宁其实是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主动改正错误。我不能只自己看灰雀,享受灰雀的美丽,要让更多的人享受灰雀的美丽。

  生:要想着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

  生:小男孩想——“列宁用这种方式暗示我,我不能辜负他。”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物在说话时有时候会心口一致,有时又心口不一,心口不一的时候,我们阅读时就要静下心来想想,也就是要慢慢地——揣摩。(板书:揣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同样可以感受到薛老师的教学智慧。如何讓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深刻而具体的印象呢?薛老师没有囿于常态的教学形式,而是另辟蹊径,以探究人物内心真正的想法为设计原点,引导学生透过表面去探寻本质,以说写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在特定的情境中把课本中的世界和学生真实的世界打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提升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又扩大了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 《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9年11月26日下午在区实小举行了以“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为主题的三校语文联合教研活动。

  我校何xx老师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为大家展示了一节具有个人特色的精彩课堂。

  何老师捧着一颗爱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满智慧的耐心点拨,加上独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她执教的是三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她以生动优美的语言领着学生走进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学生畅谈喜欢的景物,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画面,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学生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兴趣盎然,一起探究并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何老师的课上真正落实了语文要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整堂课,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与文本、老师亲切对话,真是意犹未尽。

  达善小学的邱佳欣老师执教的是一首古诗《夜宿山寺》。在仇老师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们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来自区实小的孟莉亚老师。她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课文《青蛙写诗》。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凸显了语言的训练,将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精彩的课堂结束后,何老师就自己的课谈了谈设计思路以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紧接着,听课老师们热烈研讨,对何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继续捧着爱心、耐心、匠心脚踏实地地走好接下来的语文之路,用自己的智慧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