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 【文秘写作】

作者:故事兔
文章目录[隐藏] WPJAM TOC

  《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教学设计 【文秘写作】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 狂奔 狞笑 沙哑 放肆 豹子 拥戴 呻吟 拥戴 搀扶 祭奠 乱哄哄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概括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1.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洪水的疯狂、肆虐,继而品悟老汉的高大形象

  2. 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一)、同学们,你们见过洪水肆虐的情景吗?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

  (二)、出示录像(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

  (三)、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四)、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一下子融入文中特定的时刻,感同身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课堂交流

  1、检查字音、字形

  (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 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预设: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基础。】

  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通读全文,巧设字词。

  咆哮 放肆 狂奔

  狞笑 势不可挡

  2.加洪水二字再读体会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语的朗读感受洪水的凶猛】

  二、思辨探知(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1.寻找描写洪水凶猛的语句,教师呈现在大屏幕上

  2.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设计意图:1.通过语句体会洪水来势凶猛,教学做准备2.本文写作特色之一:语句简短,渲染紧张的气氛】

  3.洪水来势凶猛,人们又有何反应?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出洪水似猛兽,女生读出慌乱】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形象。1、面对可怕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唯一的逃生之路。村民惊慌失措!

  预设:此时的桥是(逃命桥)也是(救命桥)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冲上桥去,这座桥就是(夺命桥)也是(死亡桥)

  【设计意图:体现老支书的重要作用,伟大之处】

  2.默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思考文中的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

  品读“像山一样站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预设:镇定自若)◆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预设;镇定自若 心系村民)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句子的反复呈现与对比,以及对老汉言行的感悟,使老汉的形象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树立,他既是乡亲们的好支书,也是一位爱儿子的好父亲】1、 老汉“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小伙子)

  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4――22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反复读划出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3、老汉和小伙子的动作,好像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出示课件-句子和音乐,师生共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4、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在这生死关头,他们到底会是怎样想的啊?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互相说说:父亲与儿子当时的内心独白。(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 父亲啊 ……

  (3)但是,父亲还是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儿子啊… …5、全班汇报6、激发情感:几天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他儿子)

  她 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他儿子)

  她 来祭奠 两 个 人 (她丈夫和他儿子)

  老人家跪在那里,早已哭的没有了泪水,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两个人,

  (一) 以诗结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同送送这位老支书吧!

  老支书,您是一座桥

  一座镇定的桥

  征服了放肆的洪水

  老支书,您是一座桥

  一座刚毅的桥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老支书,您是一座桥

  一座伟大的桥

  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 永远

  《桥》教学反思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二、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1、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读的思考体会中所得。

  2、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3、读、写结合。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表达方法很有特点的文章,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也就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洪水描写的作用上,在课题桥的含义上,都有对方法的渗透,但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让学生写出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甚多 :

  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0385563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